紧邻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调节池,即将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北京的输水终点,迎来1276公里外的南来水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全线贯通,汛期过后,丹江口水库的清澈之水途经渠道输送进京,最终汇入此处。
“通过与京石段输水过程的比对分析,入京的江水水质与丹江口水库出水水质不会有较大差异。”北京市南水北调调水中心副总工刘一宏表示,输水初期,他们将加大水质监测的频率,确保用水安全。
“目前我们已具备地表水、地下水饮用水、废污水及再生水、大气降水等类别53个项目的监测能力。”刘一宏说,南水北调来水在北京市采用的是实验室监测、自动监测及应急移动监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。
有人担忧:南水北上,会不会让北京水厂的管网对“新水”不适应?
为此,北京自来水集团在丹江口水源地建设了试验基地——“微型水厂”。通过试验,已基本掌握了丹江口水库与密云水库水源的水质指标差异性;摸清了不同年代、不同材质、不同地区的管道对于南水北调水源的适应周期。依据试验成果,市自来水集团正在有计划地调整水厂的处理工艺,实施管网改造工程。 2014年南水北调水源进京后,南水北调水源与北京地表、地下水源将共同成为北京市的供水水源,城市供水系统将面临更加多样而复杂的水源格局。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也在建设北京市应急饮用水生产储备中心,中心建成后将具备每日3万桶装水、80万瓶装水的应急供水能力,能够满足50万人一天基本饮水需求。 全线通水后,南水北调面临外调水源的联合调度和调蓄、环境保护、调水安全等一些新的技术大难题。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有关负责人透露,北京南水北调办已制定了面向2020年的《北京市南水北调科技发展规划纲要》,在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安全保障关键技术、南水北调沿线和调蓄工程生态环境及污染物演变规律研究、建立南水北调水环境模拟模型、加强南水北调来水水质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。届时,在强化水质监测方面,将具备109项指标检测能力。 而在河南,“南水”的作用不仅仅意味着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现状,尤为重要的是,这一举措无疑为“中原粮仓”套上了安全锁。